青岛故事 | 每天上午8时准时伏案,84岁的他手绘2000余幅英雄模范画像

在青岛市南区龙江路社区一间普通的居室里,84岁的邱镇珂每天上午8时准时伏案。案头,3支铅笔整齐排列——2B铅笔勾勒英雄轮廓,4H铅笔雕琢战火纹路,炭笔点染信仰光芒。在这个被2000余幅英雄人物素描填满的空间里,时间仿佛在铅笔与画纸的沙沙摩挲中静止,唯有书架上不断增多的“英雄谱”绘画本记录着这位老共产党员不渝的初心。一支铅笔、一张白纸,他的“英雄谱”不仅是黑白线条的艺术作品,更是为了让更多英雄在一代代人心中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当兵时埋下画英雄的种子

“1961年当兵,1971年入党。”简短的10个字,是邱镇珂对自己青春岁月最深刻的印记。他向记者聊起画英雄的缘起,思绪一下子回到了60多年前的新兵连。“我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写写画画,20岁时刚进入部队,组织上就安排我负责在连队画一些宣传画、连环画。”邱镇珂还是新兵时,曾听老班长讲董存瑞的故事,那时在心里就勾勒出了第一个英雄的轮廓,一颗“画英雄”的种子悄然埋下。在部队淬炼的岁月,邱镇珂因过硬的作风获评“五好战士”——那枚泛黄的奖章,至今仍珍重地压在他画案的玻璃板下。

命运的巧妙安排,让邱镇珂的绘画爱好有了生长的土壤。邱镇珂因为画画才能被指导员发现和认可,很快被调到了学校去。“一开始我是在部队的子女中学任教,教学生们画画,后来部队子女学校逐渐面向社会招生,学校改制成为了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那时叫锦西七中,我是中学部老师,教过美术、地理、生物等。”邱镇珂在教师岗位上将军事作风融入了教育,他总是最早到班级巡查,黑板上的板书工整如作战图,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自我学习提升。“组织上信任我,让我教书育人,但我没有受过系统训练,所以必须努力!”邱镇珂坦言,自己咬牙边学边干,“那时候每个周末都去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

1971年入党那天,邱镇珂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要用一生回答“何为对党有用”。“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时刻,成为一名党员,顿时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坚定了要做一个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的信念。”邱镇珂说,正是怀揣着这份信念,无论在何种岗位上,他都努力学习,踏实肯干,先后获全国财贸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工会干部、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如今这句青春的誓言,穿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依然铿锵,今年10月他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民”。

手绘2000余幅英雄模范画像

2001年,从青岛石油总公司退休的邱镇珂并不想闲着,一开始他潜心临摹国画,画出了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国画作品。可随着家里唯一一张大书桌被要学习的外甥“征用”,没地方铺设笔墨纸砚的他,便用一个围棋盘当桌案,开始练习铅笔素描人物画。

画了几年素描,邱镇珂的技艺不断精进,望着叠放整齐的旧军装,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平时有这么多的时间画画,能不能尝试画改变中国历史的伟人、画那些家喻户晓或寂寂无名的英雄,向更多人宣扬他们的事迹?”从2020年开始,这位银发老者开始了他的漫漫求索路。王尽美眉宇间的坚毅、何叔衡胡须里的锋芒、邓恩铭囚衣下的傲骨……在他的笔下,英雄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名字,而成为有血有肉、目光如炬的鲜活形象。

寻找英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邱少云,这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曾记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邱镇珂为此多方查找,终于发现近年来他的一张照片被战友珍存了60余年并捐献给了当地纪念馆,找到这份珍贵影像的邱镇珂据此精心创作,画了一张又一张。“左权县、靖宇县、子长县……以英雄命名的县市有7个,我已经画了其中的5位英雄。”老人的语气中带着庄严的使命感。从2020年起,他的“英雄谱”已扩展到170多个专题、2000余幅作品。其中最震撼的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感动中国人物”系列,200幅作品连成数十米“精神长廊”。

保持一天两幅的“战斗”节奏

穿过龙江路漫画街的五彩斑斓,走进邱镇珂家中,是另一番素雅整洁,靠窗的写字台上是他摆放整齐的绘画本、铅笔等。他告诉记者,“家里所有的家务活都由老伴儿承担,我的‘任务’就是画画。除了每天看新闻联播,下楼拄着拐杖走一圈活动活动,其余时间全部放在画画上。”他总是透过近视镜,先在手机上搜索找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照片,再对照着开始画,后来家人为他买了打印机,他便先把照片放大打印,再对照着画,效率显著提高,“只要没事,我就保持一天两幅的‘战斗’节奏。”他笑道。

有时,邱镇珂还需要与时间赛跑。比如聊到为航天英雄画画,邱镇珂想起了那些紧张的夜晚,“神舟十九号、二十号乘组的航天员,在升空前一天才会公布照片。我都是连夜抓紧时间画,力争在火箭发射升空前把他们的形象画出来。”老人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怎么把握人物的精神风貌?还是得边学边画。眼睛要传神,面部表情要准确,我就用尺子量比例。”说着,他顺手拿起一旁的卫生纸,在画稿上轻轻擦拭——这是他学到的让明暗过渡更自然的技法。

在邱镇珂的书架里,一摞摞不同专题的画册每天都在增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英雄画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画册、“最美奋斗者”画册……当被问及是否感到劳累时,曾做过腰椎手术的邱镇珂坦言:“你说累不累?确实累。还要坚持画吗?画!”他说,“画英雄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英雄的每一处细节都值得尊重,查阅资料、细节打磨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向英雄致敬的过程。所有英雄人物的事迹都那么感人,令我深受教育。我坐在家里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所以我不怕辛苦。”每幅作品下方,邱镇珂都会用小楷抄录英雄事迹,仿佛与英雄对话。

走进社区学校讲述英雄故事

邱镇珂深知,画作的价值在于传播,英雄的精神贵在传承。在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和龙江路社区各级党支部的支持下,他的一张张画作走出了家门,这位白发爷爷带着“画英雄”的使命开展“移动课堂”,覆盖了20多个街道、社区和学校,播撒信仰火种。

“给孩子们讲英雄,得先把自己讲哭。”80多岁的邱镇珂宣讲前总要“备课”:为了讲好刘胡兰的故事,他在家模拟英勇就义的姿势静坐;为再现黄继光的英勇事迹,他反复练习堵枪眼的动作。在青岛大学路小学讲述狼牙山五壮士、方志敏、杨靖宇、陈树湘等事迹时,全场师生掌声雷动,许多孩子眼含热泪。

“红色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真理的火种播进听众心里。”2023年烈士纪念日当天,邱镇珂带着500幅画像走进养老院。85岁的老党员李松岩曾指着向警予的画像哽咽道:“这是我奶奶当年讲的女英雄!”在青岛滨海学院进行画展展览时,学生党员们集体在黄继光素描画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在江苏路街道“灯塔书屋”红色故事读书会上,邱镇珂分享创作的中共一大代表人物素描画册,与社区党员和居民们一同学习英雄感人事迹;今年6月,正值旅游季的龙江路上游客人来人往,龙江路社区将他的红色画展直接搬到了漫画街街头,一幅幅饱含“红色基因”的素描画徐徐展开,邱镇珂深情开讲,为无数过往的市民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课。

在耋耄之年仍扛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邱镇珂,内心充满了感恩,“我十分感谢社区、街道,感谢区市各级政府部门对我的认可。我要一直画下去,一直边学边画边受教育,直到我拿不动笔。”邱镇珂表示,“生命不息,我的‘画画战斗’不止。”(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健)

责任编辑:孙源熙

上一篇:人心不凉丨一名退役军人意外去世后
下一篇:美将军称“我和ChatGPT很亲密”引全球关注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