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心灵愈站丨父母误区:你以为的关心,其实正在毁掉孩子!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7日讯 情绪调节的自主权是指个体能够识别、理解并主动调节自己情绪状态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即使身处抑郁的阴霾中,也能保持着一种正向的信念。然而许多深爱孩子的家长,却在无意中成为了孩子情绪自主权发展的障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出于关心却适得其反的互动模式。

配图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导:

一、过度情绪接管:“别哭了,妈妈帮你解决”

当孩子表达痛苦时,父母立即跳入解决问题的模式,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调节的机会。

二、情绪否定:“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轻视或否定孩子的情绪体验,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我的感受是错误的。”为了获得父母的接纳,孩子可能会压抑或伪装情绪,失去真实的情感连结能力。

三、条件性关注:“只要你开心,妈妈就高兴”

将父母的情绪状态与孩子的表现过度绑定,使孩子背负上“必须保持好情绪”的压力。这种环境下,孩子可能隐藏真实情绪以避免让父母失望,无法健康地体验和表达情绪。

四、即时满足:“别难过了,给你买,让你玩手机”

用物质或即时满足来“解决”情绪问题,剥夺了孩子学习延迟满足和耐受挫折的机会。这种模式容易形成情绪与娱乐的短路径连接,阻碍更成熟的调节策略发展。

培养孩子的情绪自主权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持续关注的过程。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容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示范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同时,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调节的“工具箱”。随着孩子成长,逐渐让他们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很关键。

闪电新闻记者 张微  报道

发布于:山东

上一篇:活在过敏焦虑里的年轻父母
下一篇:闪电心灵愈站丨当孩子叛逆时 用“不堵不骂,先疏后导”这一套方法就够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