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60%股权,影响几何?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正式宣布将中国业务60%的股权售予本土投资机构博裕资本,交易估值约40亿美元(284.84亿人民币)。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持有品牌知识产权,通过长期授权获取收益。根据星巴克预估,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925.73亿人民币),涵盖股权出让、保留权益及未来授权收入。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上海,管理中国内地超8000家门店,并计划将门店数量扩张至20000家。这场历时一年的股权交易,标志着星巴克入华26年来首次让渡控制权。

一、资本棋局:为何让渡60%股权?

交易结构设计暗藏深意

本次交易并非完全退出,而是以合资形式深度绑定本土资本。博裕资本支付40亿美元获得60%控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份及品牌所有权,通过授权协议持续获取收益。这种模式与麦当劳中国、肯德基等外资餐饮本土化路径相似——既套现部分资产,又保留长期收益权。星巴克咖啡公司CEO倪睿安在公开信中直言:"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加速我们在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博裕的接盘逻辑

作为操盘过阿里巴巴、美团、蜜雪冰城等项目的资本巨头,博裕的核心能力在于消费下沉市场开拓。其投资的蜜雪冰城旗下品牌"幸运咖",正是以5元低价咖啡狙击星巴克的重要力量。这种"既懂资本又懂本土"的特质,成为星巴克选择博裕的关键。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表态称,将"融合星巴克全球领导力与博裕本地洞察,缔造更创新的咖啡体验"。

二、市场变局:本土咖啡的降维打击

份额断崖式下跌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4%骤降至2024年的1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幸咖啡门店数突破2.6万家(星巴克的3倍),库迪咖啡以9.9元低价策略快速扩张。2025财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中国区营收仅增长8%,客单价反而下降4%,直营模式的高成本在价格战中显露疲态。

"双重夹击"下的生存危机

星巴克陷入本土品牌的立体围剿:瑞幸用"快取店 数字化"提升效率,一年上新数量是星巴克的5倍;库迪、幸运咖将价格压至5-9.9元区间;喜茶等茶饮品牌则分流"第三空间"客群。疫情后消费者习惯改变,依赖堂食场景的星巴克遭遇重创,禁止堂食期间营收锐减,而线上渠道短板使其难以追赶瑞幸91.3%的快取店覆盖率。

三、破局之路:两万家门店的豪赌

下沉市场成主战场

新合资公司最激进的目标是将门店从8000家扩张至20000家,主攻中小城市及县域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星巴克计划推行"小店 特许"模式,将200㎡大店改为80㎡轻量化门店,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产品本土化加速推进,资料显示未来可能推出煎饼果子拿铁、黑芝麻糊拿铁等特色饮品,打破过去26年标准化菜单的保守策略。

高端定位的艰难平衡

尽管强调"不大幅降价",但市场压力已迫使星巴克推出套餐优惠。博裕接盘后,需破解核心矛盾:既要通过轻量化门店和本土化产品降低成本,又要维持品牌溢价。业内分析指出,三四线城市门店可能保留高端形象,但需适配社区需求,如增加外摆区、优化外卖服务等。这种转型充满风险——过度下沉可能稀释品牌价值,固守高端则难敌低价竞争。

重构咖啡江湖的生存法则

星巴克让渡控制权,本质是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一次战略妥协。它用60%股权换取博裕的本土化能力,试图以"借船出海"方式重获增长动能。这场交易揭示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残酷法则:当咖啡从"身份标签"变为日常饮品,单纯依靠品牌光环的商业模式已然失效。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行业规则的重塑。瑞幸们的崛起证明,中国消费者更看重"多快好省"——高频上新满足味蕾变化,数字化提升效率,性价比决定复购率。星巴克此前陷入的困境,正是未能适应这套新规则:复杂产品体系拖累门店效率,"第三空间"的高成本在价格战中成为包袱。

新合资公司的成败,将检验"全球品牌 本土资本"模式的可行性。博裕需要证明,其在下沉市场的经验能帮助星巴克突破扩张瓶颈;星巴克则需在规模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点。当20000家门店的目标高悬,这场豪赌已无退路——中国咖啡市场的下半场,较量的是谁更懂这片土地上的真实需求。

上一篇:首发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何小鹏:12月底部分用户可体验
下一篇:小鹏为何与高德合作Robotaxi?何小鹏:因为以前是老东家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