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哈尔滨日报
她在乡村建起孩子们的四季乐园
年轻妈妈打造亲子农场,吸引城市家庭消费“农耕时光”
■本报记者 王鸿凌
每周都有几十个城市家庭,驾车穿过哈尔滨郊外的田野,目的地不是某个景点,而是一位母亲打造的三十亩“自然教室”。在这里,消费的不是门票,而是一段完整的“农耕时光”;孩子们最热衷的不是电子游戏,是追问“下一茬该种什么”。
因为孩子
她选择回归自然
创办者大珊曾是位医护工作者。两年前,因孩子健康问题,她遍寻周边却找不到一个能满足孩子四季户外成长需求的地方。这个看似纯粹的个人困境,却意外地让她触碰到了亲子市场的一块空白——不为短暂娱乐,而为真实成长付费。于是,她将农村老家改造成了她创办亲子农场的“实验室”。
“如果没有孩子,我可能还在医院做着护理工作。”大珊说话时,手里正捏着面团,准备教孩子们做月饼。这位曾经的医护人员,如今是农场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大珊老师”。
转变始于两年前。那时,她1岁多的儿子被确诊患有川崎病。“住院那一个月,我天天看着孩子打针、吃药,心里又急又疼。”更让她焦虑的是,医生提醒这种疾病由于孩子免疫力低,需要加强体质锻炼。住院期间她查遍户外游玩、体育锻炼、亲子活动、农场创办等诸多资料,在孩子病床前一手设计出了这个亲子农场。
老家东升村的大院子成了理想选址。这里距离市区仅30分钟车程,既保持了乡村的宁静,又能便捷地连接城市需求。“我想打造一个全年无休的户外亲子空间,让孩子们真正在自然中成长。”
边运营边改造
30亩地变成儿童乐园
创业从来不是浪漫的故事。大珊的30亩地由三部分组成:自家老院子改造成的接待区,从村民手中租赁的菜地,以及一块村里闲置多年的荒地。
“第一次见到那片荒地时,杂草丛生,堆放着不少废弃杂物。”大珊回忆,光是整理就耗时两个月,前后清运了多次。最大的挑战在于改造资金——前期投入的60多万元,大部分都花在了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我们没有一次性投入巨资,而是像带孩子一样,慢慢培育这片土地。”大珊采取“边运营边改造”的策略,每个季节完成一部分建设。令她感动的是,村民们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主动帮忙,几位老人甚至自发前来协助清理。
如今,曾经的荒地已变身孩子们最爱的活动区:春季的种植课堂、夏季的戏水区、秋季的丰收晒场、冬季的冰雪乐园。最让大珊自豪的是,农场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植被,“我们要让孩子们看到最真实的自然,而不是人工打造的景观。”
二十四节气
串起一年活动
“哈尔滨的文旅产业不能只靠冬天,四季均衡发展才是长久之计。”大珊的农场最大的特色,就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设计全年活动。
立春播种、谷雨插秧、夏至戏水、秋分收获、冬至玩冰……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农事体验和民俗活动。大珊还特意请教村里老人,将满族传统习俗融入其中。“比如霜降腌酸菜,我们就请来村里的老人教孩子们传统腌制方法。”
“认种一块田”项目尤其受欢迎。从春种到秋收,孩子们全程参与,观察作物生长全过程。不少城市孩子在这里第一次认识到,土豆是长在土里的,黄瓜是挂在藤蔓上的。“有个5岁小男孩第一次拔胡萝卜时,兴奋地大叫‘原来胡萝卜是长在土里的’,那种发现的眼神特别动人。”大珊说。
冬季,农场准备推出系列冰雪活动:用天然冰块搭建小房子,采集树叶花瓣制作冰灯,还有雪地拔河、抽冰尜等传统游戏。“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东北的冬天不只是寒冷,更有独特的乐趣。”这些活动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让孩子们在玩耍中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
不仅孩子开心
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这个看似不大的农场,正成为连接城乡的经济纽带。目前,农场已形成“亲子活动+农产品销售”的双轨运营模式。
“周末的单日活动最受欢迎,人均消费80~150元不等。”大珊介绍,除了散客,农场还承接幼儿园研学、企业家庭日活动。令她惊喜的是,超过60%的顾客会成为“回头客”,并主动推荐朋友前来。
农产品销售是另一大特色。农场里的蔬菜、禽蛋除供活动使用外,还提供每周配送服务。“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在这里参与种植后,回家都愿意吃蔬菜了。”大珊认为,这正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
农场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目前有5户农户参与合作种植,由农场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再统一销售农产品。“比如晒干菜,村民按传统方法制作,我们负责包装销售。”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又为村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
更重要的是,农场为村里创造了12个就业岗位,大部分员工是本村村民。“以前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农场工作的村民尹大姐说。
定位发展方向
做有温度的小农场
尽管农场逐步走上正轨,大珊也清醒地认识到挑战。“最大的困难是季节性波动,冬季客流量仍比其他季节少30%左右。”
为此,她计划进一步强化冬季特色,开发更多冰雪体验项目。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加强线上推广。“目前我们的社交账号已积累了不少粉丝,很多客人是通过这些平台找过来的。”
对于未来发展,大珊有清晰定位:“我们不追求规模最大化,而是要做得精致、有温度。”她希望农场能成为城市家庭的“第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奔跑,大人们也能暂时放下压力,感受乡村的宁静。
如今,大珊的儿子已在乡里幼儿园就读。“他现在跑得可快了,一年也难生病一次。”看着农场里嬉戏的孩子们,大珊觉得,这就是她最大的收获。这个因爱而生的农场,不仅实现了一位母亲的心愿,也在不经意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