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95岁了

文丨曹甲清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300字)

1

“你看你女儿多孝敬你啊!”

“……别个我有儿啊!”

落日柔和的余晖下,嘉陵江畔一个小区里,树荫茂密地舒展着,三角梅尽情地绽放着,青草葳蕤地挺立着,鸟语花香之中,几个老太太正围坐在一起闲聊。

回答问题的老太太更为年长,头发灰白相间,面容清瘦,身板硬朗,步态稳健,声音清亮,看上去思维也清晰。

她就是我的外婆,今年已经95岁了她的话锋,执念深深:儿子才是正牌的依靠,儿子才是真正的底气。也难怪,养儿防老、女生外向,是传统观念,也是数千年的现实,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更显著一幕,在几天前,小舅送她到我们家来。午饭及其前后,都谈笑如常,小舅临走时,刚一跨出门,她就站起来了,对着小舅,喊着的却是二舅的名字:

“XXX,你走了,我呐?”

“你就在姐姐这耍噻,过段时间我再来接你。”

“吔,XXX,你怎么也这么耍赖皮了喔,你把我甩在别个这里做啥子,你走我也走!”外婆瞪着眼睛,一边说一边就往外走。

“外婆,就在这里耍,跟舅舅他们家一样,都是自己家里。”我赶紧劝住。爸妈也劝说着。

又僵持了一会,外婆转向她女儿,表情不太自然,说道:“那就在你这儿了哦,以后别说我赖在你这儿了哦,别赶我走哈……。”

坐下后,她嘴里又嘟囔了好一阵:“XXX,你怎么也学到赖皮了哦,把我扔到别个屋里了喔……。”

我们赶紧岔开话题,并示意还站在门口的小舅离开了。他身体强健,还在成都打工挣钱。

2

外婆出生在偏远农村的一个富裕家庭,原本是宠爱备至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但后来遭遇多种变故,也吃了很多苦。尤其是在丈夫过早去世、大儿子已成家、大女儿已外嫁、家徒四壁漏风灌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还得抚养另外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小儿子、小女儿才10来岁,每天眼睛一睁开,就有六双眼睛眼巴巴地盯着,六张嘴巴嗷嗷地张着,等着要吃饭,个中艰辛,一言难尽。

那时,年龄稍长的二舅也就早早当家,年纪轻轻就撑起了大半边天,成了外婆和他的弟弟妹妹们的最大依靠。

令人欣慰的是,子女们个个聪明能干且吃苦耐劳。改革开放后,在没能读多少书的情况下,纷纷外出打工寻找生计,从搬砖、补锅、修鞋、摆地摊等又累又脏又不起眼的活干起,住最简陋的房,吃最简单的饭,一分一厘一点一滴地积攒,很快就在各大城市站稳脚跟,并渐渐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能力,改善了生活,扩大了生意范围。

到如今,分别在重庆、成都、贵州等城市攒下了不错的家业和生意基础。外婆的孙子辈,也大多被培养成了新时代有能力、有见识、有文化、吃苦耐劳的优秀儿女。

如今,外婆95岁了,仍然身板硬朗步态稳健耳聪目明,既来源于儿女们的呵护照料,也来源于儿女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经济基础。当然,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还有:“那时候天天饿肚子,哪里想得到还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啊,要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啊!”

3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儿女多优势多,缺点也明显。加之时代留下的遗憾,外婆进入老年期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收入(最近10多年才有了国家养老金,从几十元/月渐次上涨,如今接近300元/月),一直辗转在几大城市的子女之间,一年一度,年复一年。如今95岁了,仍然如是。随着年岁的走高,颠簸折腾的一面,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95岁,年岁确实很高了。她已经像个孩子一样,除了当面话锋机敏对答如流,心心念念儿子才是正牌养老,还是像年青时候那样喜欢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以及儿时和年青时的一些零零碎碎却相当清晰的记忆之外,已经会把水果之类零食放到不起眼的角落里、对近期的事情很快就忘,偶尔还会犯糊涂了。

“我还没去过南充呐,别个我老汉要带我去,可惜没去成,到现在我还没去过呢。”她不时念叨。其实,她当时就住在南充市区,而且来来回回很多次了。

我动过心思,打算专门带她到五星花园和模范街走一走,也许那才是她烙在记忆里的南充。但大家都说天气太热,年纪又太大,不宜到街上走动,何况转眼就不记得了。

4

“你在哪里住哇?……北京啊,那好远啊……。”

“你在哪里住哇?……北京啊,那好远啊……。”

一天,我又跟她坐在一起,给她剥她喜欢吃的橘子时。她微笑着和蔼可亲地问我。我回答后没过多久,同样的问题又来了。

有时候,她还会反复问我家里现在有多少人,甚至关切备至地问我:“家里那么多地,种不种得过来?辛苦得很呐……”

其实,上几次见她时,她还清晰地记得我住在北京以及我的工作、家庭等情况。到如今,她除了还认得我是她的外孙之外,大多信息都已不记得了。子孙辈年幼时,她大多是一把屎一把尿地带过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外婆,我的情感希望她体体面面健健康康地长命百岁。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对老人用得最多的祝福语,也是我们的真情实感。我对小舅等人半开玩笑说:“小舅,要准备好给外婆过百岁生日喔。”

但现实,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让我想到了更多。日前流传的一视频,昔日嬉笑怒骂快意人生的著名作家王朔,已是头发花白皮肤松垮满身病痛厌雨恶阴的老头,理想的目的地可望而不可即了,只能枯坐在北京的老屋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一个邻居好友,高学历商界精英,经常做慈善。闲聊中曾说道,“每次从敬老院等地方回来,都开始深深地怀疑起来。久病无孝子,那些老年痴呆的人,活着究竟还有什么质量可言?”

《妈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大恋爱:与将我忘记的你》、《爱在记忆消逝前》等电影,讲述的故事无不曲折生动,体现的情感无不感人至深,老年痴呆失忆等症状下,生命的质量乃至尊严,都显得脆弱而空泛。其实,目之所及,古今中外,各类族群,莫不如是。

那么,我们自己,到时候又该到哪里,以什么方式老去?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没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发布于:上海

上一篇:冰镇少年梦
下一篇:舅舅送我一套婚房结婚,30年后房子拆迁获得568万,舅舅求借10万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