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春与青春对话·我们为中国军校代言”活动在国防科大举行。活动中,5位中国军校形象代言人依次分享了各自的从军故事。来自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们现场聆听,并在活动期间参观国防科大校园,留下了这个夏季独特而深刻的记忆。
活动结束后,一颗颗梦想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一簇簇希望的星火正蓄势待发,他们将感悟付诸笔端,一起来看看吧!

探秘国防学府,激荡强军之志
——国防科技大学参观研学有感
周航戌
踏入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此次研学参观,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之旅,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对国防力量、科研精神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参观校史馆,宛如打开一部浓缩的国防科技发展史。泛黄的照片、珍贵的手稿、陈旧的勋章,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学校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从建校初期的筚路蓝缕,到如今在众多科研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使命担当。
在参加“青春与青春对话”活动时,海军某舰干部徐刘嵘对现代海战模式的分析,让我了解到信息化、智能化在海军作战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科技强国、知识报国的重要意义。“杨根思连”政工干部王玉恒用行动诠释着“三个不相信”精神(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政工干部要在训练中带头冲锋,在任务中挺在一线,像杨根思那样以“肉搏战”的拼劲面对挑战,让“战斗堡垒”始终矗立在最前沿。国防科大博士生李阳也是第四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讲解员”,大二时她成为高伯龙院士事迹宣讲者,在宣讲中感受信仰力量,走上了传播红色精神的“播火”之路。飞行员王文毅在战机发动机停车的生死关头,一心想着“要对得起这身军装,对得起祖国和人民”,7秒内3次规避人口密集区,用行动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绝对忠诚。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江新林从少年时期仰望星空,到后来成为坦克驾驶员、飞行员,再到入选航天员,他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为了实现飞天梦想,始终坚定信念,努力前行。
此次国防科技大学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和平稳定、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而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培养国防人才、推动国防科技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它所孕育的科研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奋斗。离开校园时,我心中满是不舍与感动,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诠释我们衡中追求卓越的校训,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
生死之间的抉择:
从王文毅的迫降看英雄主义的现代诠释
刘冰冰
当“95后”飞行员王文毅站在台上,平静地讲述那场惊心动魄的空中险情时,我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战机故障,千钧一发,这位年轻的飞行员在几秒钟内做出了避开居民区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危险换取群众的安全。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英雄主义的现代诠释——它不是遥远史诗中的宏大叙事,而是普通人面对生死考验时,因责任与训练而迸发的本能选择。
王文毅的故事让我看到“肌肉记忆”背后的精神密码。当被问及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时,他提到了“千百次的模拟训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我们是我们反复所做的。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规避居民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已经内化为王文毅的本能反应。这种专业主义精神启示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责任意识融入日常的每一次练习、每一项任务中。作为即将步入大学的新生,我忽然明白,未来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需要这种将理想转化为日常实践的能力。
更令我震撼的是王文毅身上体现的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在生死攸关的瞬间,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地面群众的安全。这让我想起国防科技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军人的“德”,首先就体现在这种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的价值排序上。王文毅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善念,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呈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不会都成为军人,但同样需要培养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判断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恪守伦理,在未来工作中坚守责任,都是这种价值观的延伸。
王文毅的故事还解构了关于“天赋”的神话。他坦言,刚入伍时也曾面对重重困难。他的成长轨迹证明,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持续挑战自我中锻造出来的。这给予我极大的鼓舞——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专业成长的新起点。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都需要不断突破舒适区的勇气。国防科技大学工科女博士李阳的多重身份也印证了这一点: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多维度的,专业精进与人格完善应当并行不悖。
五位优秀军人的成长故事,如同五颗璀璨的星辰,为我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王文毅那惊心动魄的几十秒抉择,让我看到了专业素养与价值信仰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不会都面临生死考验,但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形式的“迫降时刻”。如何在压力下做出既专业又富有道德感的决策?军人的答案是:让训练成为本能,让责任成为意识。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青年最需要传承的精神基因——在平凡中积累,在危机中担当,永远将个人理想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
走进科大,爱上科大
简笛筱
这个夏天于我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踏入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与数年的梦想来一场已期之遇。
在校史馆细看真正的神舟十五号返回舱,聆听航天员亲身解惑,回顾国防科大建校72年的筚路蓝缕,我看到国防科大的一角,亦切实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军队建设的重视,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期望。站在“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前,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更加了解这所“梦想院校”的过去与现在,更加坚定了报考的决心与信念。
在“青春与青春对话”的活动中,我与五位军校代言人展开心灵对话。当政工干部王玉恒展出其与战友共同抗洪的照片时,我深受震撼,更加具象地爱上了军人这一光荣的职业。曾经也是在一个平淡的下午,我偶然看见人民官兵在震区洪区奔走不遗余力救援群众的视频,从此,报考军校的梦想长埋心中,填满了高中三年的日日夜夜。我知道,军校生活必然与繁重的学习训练不可分割,是李阳博士丰富而精彩的经历告诉我,军校生活亦有无限可能!我想要绽放青春光彩,更想以军人身份绽放青春光彩!在李阳博士从容不迫的气质与温柔清晰的谈吐间,我似乎窥见了自己的梦想一角——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不再怯场何尝不是我的愿望?榜样的脚步我当追随,未来的画卷当由我来书写。我欲如航天员江新林般被幸运女神眷顾,亦知被幸运敲门的前提是千百倍的努力;我欲如飞行员王文毅般被国家认可,亦知须有熟能生巧、备而后得的扎根;我欲如徐刘嵘舰长般拥海洋之壮美,解人民之危机,亦知须有其克服种种困难时的孤独与坚定……
研学活动已结束,但“军校在召唤,报国正当时”的口号仍响彻耳畔,我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国防科技大学,等我!
青春在坚守中闪光
王義博
国防科技大学的礼堂里,灯光如流水般流淌。五位军校代言人依次走上讲台,讲述各自的成长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让在座的每一位学子感受到了青春的分量。
驱逐舰舰长徐刘嵘第一个登台。“年均出海160多天”他平静地说,“但最难忘的不是惊涛骇浪,而是在舰桥上看着朝阳从海平面升起的那一刻。”这位扎根东海一线的青年舰长,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着军人的日常,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
“杨根思连”第39任政治指导员王玉恒的讲述同样令人动容。他展示了一张连队合影,照片中的战士们眼神坚定如钢。“时代楷模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他的讲述中,我看到一位政工干部如何用真心带兵,用真情育人,将一支连队锻造成钢铁集体。
当95后飞行员王文毅站上讲台时,会场突然安静下来。他讲述的那个发动机骤停的午后,让我们的心跳几乎停滞。“当时的高度已经不允许跳伞,”他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在生死攸关的三秒钟里,他本能地选择避开居民区。这哪里是什么“本能”?这是千万次训练刻进骨髓的责任意识。
航天员江新林的故事像一部励志传奇。“从坦克驾驶员到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他微笑着说,“每一次转型都是归零重启。”他特别提到在模拟舱训练时,为了适应失重状态,常常要倒立着吃饭。正是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让他的“三连跳”成为可能。
最后上台的是国防科大的工科女博士李阳。这位光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同时还是特战比武队员、红色故事讲解员。“在实验室调试光学仪器到凌晨时,我常常想起那些为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一生的前辈们。”她身上体现出的多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军官的无限可能。
五位讲述者,五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却有着相同的底色。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无人喝彩的时刻;最耀眼的荣光,必定源自平凡的坚守。在这个高度发展的时代,唯有坚守,才能让青春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唯有担当,才能让生命拥有最厚重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