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在本轮冲突中的得与失丨夜观天下·深读

本轮印巴冲突在持续升级18天之后,突然5月10日双方官宣实现停火。回顾18天的持续冲突,印巴双方的舆论宣传战毫不逊色于军事实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也迷惑了部分人的眼睛。冲突中,印度可谓“虎头蛇尾”“外强中干”,对巴采取的“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实质上对巴“威慑力”远远低于对内“安抚力”;巴基斯坦可谓争了一口气,“硬刚”印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这样的收场本就是印巴关系宿命使然,也是印巴心照不宣乐见的结局。在这次耐人寻味的冲突中,印巴得失如何?如何评估下一步印巴和谈中的中国因素?

一、印度三个“没想到”,战略利益受损

此次冲突,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战略误判,这不仅暴露了其军事决策的僵化,更凸显了其对巴基斯坦战略意志与能力的误判。从“冷启动”战术的不奏效,到舆论战的不成功,印度的三个“没想到”深刻揭示了其战略规划的脆弱性与“南亚自负”。

1. 印度没想到巴基斯坦反击坚决、手段先进。印度原计划效仿之前做法,通过“冷启动”战术速战速决,不料被巴方一举击落至少5架战机。反击中,巴方又迅速启动“铜墙铁壁”行动(Bunyan-un-Marsoos),以网络战瘫痪印度电网,并精准打击其旁遮普邦导弹储存设施。

据巴方透露,巴基斯坦发动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最终瘫痪印度70%电网,导致德里、孟买等核心城市陷入瘫痪,孟买证券交易所暂停交易,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这种非对称打击手段,削弱了印度的战时后勤能力,更暴露了印度关键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巴方还利用无人机侦察锁定印度旁遮普邦的“布拉莫斯”导弹储存设施,随后由JF-17“雷电”战机发射精确制导武器实施摧毁。储存的24枚导弹燃料殉爆,火势蔓延至周边军事设施,导致印度陆军第12步兵旅战术部署陷入混乱。巴方甚至将打击范围扩展至德里周边,JF-17搭载高超音速导弹突防印度S-400防空系统,直接摧毁其核心防空节点,令印军措手不及。

这是5月7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地区拍摄的遭印度导弹破坏的房屋。新华社发(曼苏尔·阿巴斯 摄)

2.印度没想到巴基斯坦军事实力如此强劲。尽管印度年度军费开支840亿美元(巴基斯坦仅123亿美元),且拥有苏-30MKI、阵风战机等先进装备,但巴基斯坦通过成体系的“非对称优势”,实现了对印度常规军力的有效制衡。JF-17 Block3搭载KLJ-7A雷达(探测距离200公里),配合电子战系统,成功压制印度苏-30MKI的雷达性能。巴军电子战飞机对印度S-400防空系统的干扰,直接导致多架阵风战机在印度境内被击落,法国情报部门甚至公开证实了阵风残骸的存在,彻底击碎了印度“阵风无敌”的神话。此外,巴军AIP潜艇渗透至印度西海岸,054AP护卫舰的鹰击-12B导弹威胁印度航母。

3.印度没想到国内外声誉严重受损。印度编造的“航母空袭卡拉奇港”假消息被揭穿为拼接视频,遭国内外媒体嘲讽,暴露出其舆论战的能力短板。印度单方面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的行为,被联合国指责为“威胁区域生态安全”,进一步削弱了其“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法国情报部门证实阵风战机被击落,直接冲击印度高价采购的“明星装备”声誉。国内矛盾不降反增,莫迪政府借冲突转移经济增速放缓和社会矛盾的效果有限,反而因平民伤亡引发批评。同时紧张局势也给印度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据彭博社报道,外国银行5月8日净卖出1063亿卢比(约合12亿美元)的印度国债,创自200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单日抛售规模。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冲突也削弱了印度作为相对安全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

二、巴基斯坦“硬刚”印度,收获超预期、隐忧仍存

一是巴方军事能力获得全球认可。本次冲突中,巴基斯坦近些年坚持走技术赋能的非对称军事优势路线得到了证明。5月7日,印度派出多架阵风战机参战。印度阵风战机被公认为全球四代半战机的标杆,其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200公里)、“流星”导弹(射程150公里)及超音速巡航能力曾被视为“亚洲最强”。然而巴基斯坦的歼-10CE实现了空战完胜,成功击落3架印度阵风战机(另外击落2架为苏-30MKI和米格-29),并宣称“本可击落15架,但选择了克制”。战后,多家媒体将此次冲突与2019年印巴空战对比。BBC认为,印度此次损失更惨重,巴方首次实现“零战损”,这标志着南亚空中力量平衡的重大转变。

5月8日,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调查人员查看疑似印度无人机残骸。新华社/美联

二是国内凝聚力与地缘筹码增强。近年来巴基斯坦因国内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导致社会分裂严重、人民凝聚力不足。但此次巴基斯坦加大“印度侵略领土”的叙事,转“危”为“机”,短时间内成功转移国内矛盾,凝聚起了强大合力。全国范围内对印抗议游行行动在5月7–8日达到顶点,克什米尔、卡拉奇、拉合尔等城市均出现大规模爱国集会,学生、工会与政党共同声援政府,形成了强大舆论后盾和社会基础。谢里夫政府也善于借力使力,迅速促成党政军一致对外。

三是国内恐怖主义风险陡增。本次印巴冲突也为巴方带来隐忧,由于巴基斯坦将大量兵力、装备和情报资源从国内反恐一线调往东北边境和实控线,导致对塔利班(TTP)、俾路支解放武装(BLA)等恐怖分裂组织的打击暂时出现空白,给了其“休养生息”的周期,助长了其在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什图省的活动。据报道,近日俾路支省武装分裂势力大肆制造混乱,在高速路设检查站,袭击政府、银行、甚至军营大楼,已经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伤亡。

三、停火后的和谈,绕不开中国

印巴达成停火协议,虽暂时缓和了军事对抗,但“零星式”的边境开火和“理还乱”的外交指责将会继续存在。停火后的和平谈判任重道远。

印度一直不愿意中国在印巴问题上扮演调停角色。但中国作为印巴重要邻国,在印巴和谈议题中,尤其在水资源、反恐议题及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计划等核心问题上,印度的“去中国化”策略恐怕行不通。

一是在水资源治理议题上,印巴水资源纠纷,无论从谈判内容还是建立机制,都高度涉华印度河作为南亚次大陆最重要的跨境水系,其源头位于中国境内,这种地理现实赋予中国在南亚水资源分配问题上的独特地位。同时,印巴就履行《印度河用水条约》达成任何机制,都将“外溢”到南亚其他跨境河流治理上来。作为南亚多条河流的上游国家,中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二是在地区反恐议题上,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地区反恐合作高度关联印巴恐怖主义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南亚区域性问题,不可避免需要多国跨境合作。中国通过多边机制,积极构建上合组织(SCO)等多个协调平台,这可为印巴跨境反恐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从中国的角度讲,中国参与地区反恐是基于自身安全与地区和平稳定的战略考量,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是“必选项”。

三是在边界纠纷维度,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与1963年《中巴边界协定》确立的边界线以及当前中印边境西段争议地区,存在时空关联性。中国对于印巴边界问题的历史认知与现实立场,客观上构成了印巴克什米尔问题谈判进程的重要参照系。

因此,中国在印巴某些议题上的参与和协调,对于推动印巴和谈成功至关重要。

(张超哲,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向思虹,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上一篇:明查|印度空军“又有一架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飞行员被俘”?
下一篇:以材料报国之心,让铝合金长出“中国脊梁”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